English

献给共和国的明天

1999-09-03 来源:光明日报 赵兰英 我有话说

倘若没有这部书,共和国人才辉映的科学殿堂里,也许就少了几颗耀眼之星。倘若没有这部书,共和国民众的科学知识、科学精神,也许就没有如此广泛。
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共和国影响最大的科普读物,曾经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向科学的海洋。38年历史翻过,一部重新编著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,正在走向读者。

1961年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第一部问世,立即产生轰动效应。其时,正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“向科学进军”的号召不久,处处涌动着学科学、讲科学、用科学的春潮。一把把金钥匙,打开一扇扇科学之门。不仅青少年喜之,年长者也爱之。

直至今日,全国各地飞向编辑部的来信没有断过。一封封,表达的是对作者编辑的感激之情。一封封,求助的是帮助购买和配齐书籍。一封封,提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不解的种种问题。一封封,渴望的是有一部更新更全面更具权威性的新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问世。出一部新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惠泽下一世纪青少年,是国家的希望,是时代的呼唤,是海内外学子的期盼,是读者的要求。

在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幕后英雄中,有中国最负盛名的老一代科学家李四光、茅以升、华罗庚、竺可桢、张作人、苏步青、张钰哲等。在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强大的编纂队伍中,人们则可以看到卢嘉锡、干福熹、叶叔华、孙钧、杨福家、陈佳洱、杨、谷超豪、洪国藩、谢希德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。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了这部书的编委会。还有众多的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。

学识丰赡的科学家们,本可以自己著书立说,却不约而同地走向这部为青少年而写的科普读物。那天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开印,中科院院士、医学家吴孟超也来了,下午还有一个手术等他去做。在印刷机旁,吴教授对记者说:“再忙,我也要来。为什么?因为这部书在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子。李洪志为什么能骗人,就是我们的科普工作还做得不好。真科学一定要出来讲话,要占领阵地。”

一种强烈的责任,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。而发生在科学家们身上的那种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,同样感召后人。

什么是微电子技术?为什么生产集成电路需要极净的环境?两篇校样稿放在谢希德病房的工作台上。对于这样一位海内外赫赫有名的大物理学家来说,校改这种简易文章不费吹灰之力。然而,它却花费了谢教授相当精力。她改完后,又数次打电话到复旦大学,征求同行的意见。谢教授坦诚地对记者说:“写科普文章难度也相当大,一些科学常识,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,而且要正确,不能有一点错。”

杨雄里教授是神经生物学家、中科院院士。他在审读了医学类的一些有关目录后,发现没有“人脑”这一条,感到这一条十分重要,而且很有意思,应该补上。于是,他亲自写来文章,在给编辑的信中还关照:“我不太会写科普文章,请尽管修改。”

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,科学容不得半点似是而非。来自科学家们身上的那种品格、那种精神、那种境界,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的魂与脊梁。

苦心孤诣,五度寒暑,才得以今天的秋实。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儿童读物专业出版社。当年,老一辈编辑工作者为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创意和出版付出了艰辛劳动。今天,新一辈编辑工作者为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更是作出了不懈努力。

较之旧版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有2/3的内容是翻新重写的。在学科建立上,增加了环境、信息、遗传、航天、人体、工程等内容。每一学科中的为什么从何而来?专家们的揭示是一方面,读者来信又是一方面,还有就得靠编辑们迈开双脚,到中小学校向小读者们征求意见。于是,一些重大的、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的问题,一些大量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,一些与现代科技发展有密切关联的问题,一些自然与反自然现象问题等等,都被网罗在这部读物中。新增的索引资料分册,更加强了这本读物的实用性。新颖、全面、准确、实用,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新世纪版)之所以被人看重的地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